在定制化时代,中国的压铸厂首先要保证的就是自身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是流水线上的机械重复人群,而是具有精工制造精神的劳动者。精工制造代表着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更高制造水准,闻名世界的瑞士手表在每个零件和每道工序上用心打磨,才畅销全球。
最新公布的中国制造业PMI的初值仅为48.2,突破了15个月以来的最低值。这项用来衡量中国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现状的数据在PMI50是一个临界点,而再创历史新低的数据表明我国制造业正在面临空心化,产业危机问题严重。
事实上,早在2014年中国制造业就已经显现危机:倒闭潮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地不断蔓延,大量制造企业纷纷倒闭,中国的制造业形势严峻。
内外市场萎缩,制造业市场饱和
由于中低端制造业的进入门槛低、参与程度广泛,三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企业层出不穷;每年制造产生的产品由满足内需到对外出口,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已经有200多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随着每年工业产值的不断上涨,制造业产能和产量已经明显过剩,供给也早已远超预期的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中国消费结构却在不断升级,消费习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的功能性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本土消费者的需求;个性化、科技感强的创新性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低端大众化的制造产品不断被驱逐出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功能型、品牌化向体验式和参与感转变,但是多数的中国制造企业却完全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外需萎缩、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的市场早已饱和,随之而来的是制造业空心化的不断加剧。
成本——收益杠杆失衡成本优势渐失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依靠廉价的生产成本在短时间内实现迅速扩张市场的目标,并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中国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领域的竞争优势正在丧失。
品牌溢价失效
从上世纪90年代发展而来的制造业,在借助成本优势和广阔市场赚得第一桶金之后,也曾效仿欧美制造企业,试图摆脱产品同质化的发展瓶颈,用消费者的品质和情感诉求重塑品牌,实现品牌的再次溢价。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制造业都在中低端市场中徘徊,无论是格力、海尔,还是中国数以万计贴标产品,中国的制造业始终未能实现向高端领域的突破。中国制造业所欠缺的工匠精神,让中国的制造业深受廉价低质形象的困扰。贴有“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很难从需求和动机培育、价值和角色塑造、习惯和归属感塑造等三方面对品牌溢价形成拉力。
细数中国的制造产业,没有哪家企业能够像可口可乐那样敢夸下海口:“哪怕一夜之间全世界的工厂都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但只要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存在,很快就能东山再起”。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的更是凤毛麟角。
中国的制造企业多数都是依靠“薄利多销”来创造利益价值,品牌难以形成企业的一种可变现资产,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面前难逃厄运。
定制化时代的到来
另外,在消费时代变革的关键时期,制造企业要牢牢把握市场上的消费主流。新一代的消费者们从出生之日起就已经陷入到了定制化的生活当中,对自由和个性生活的追求使他们越来越多的享有特权,消费的个性特色和多元化迫使现在的制造企业不得不在生产方式上做出新的调整,为消费者们让步。
制造企业完全可以将消费者的这种定制化需求纳入到企业生产当中。以往制造企业忽视市场个性化需求,埋头苦干,产品进入市场之后,靠终端的推广带动销售业绩,一旦市场评估错误就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但是在定制化时代,制造企业完全可以将市场销量的选择权放到消费者手中,根据他们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加工生产,“有理有据”的进行产量预估,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此形成的生产方式将会减轻制造企业的资产负重,也能有效的规避变幻莫测的市场风险。
小众品牌成精
制造企业在走向定制化的生产经营模式的同时,就必须明白一点,他们的细分市场正在变小,目标市场的也绝不会是大范围的人群,小众化品牌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年青一代消费者所追捧。
社群经济的崛起成为制造业的又一次转型机会,这些具有相同爱好、有着共同情感需求的消费者们更愿意光顾小型实体店,购买符合自己调性的小众产品。移动互联网的普遍应用,让千里之外的制造厂家能够接触到消费大众,从中筛选出具有相似特征的社群消费者,开发个性产品,运营小众品牌。用小众品牌打入消费者市场既保证了制造厂家客户的稳定性,又制止了制造厂家价格战的竞争模式,让我国的制造产品拥有更多的溢价主动权。